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教育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精彩回顾】广东高校美术教育40年学术研讨会

 

2019年12月23日下午,在肇庆美术馆三楼会议室举办了“广东高校美术教育4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广东省美协专职副主席王永主持肇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冠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仲凯农业工程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李绪洪,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朱松青,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巨云和、副院长乔志强,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黄振伟、副书记叶灯洲,嘉应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志祥、副院长冯百常,肇庆美术馆馆长罗秋帆,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党委书记蔡卡宁副院长李小军,肇庆学院原美术系主任薛国庆,肇庆师专美术系毕业生代表莫肇生等嘉宾参加了研讨会每位学者都发表了对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方式的看法,会议主要讨论了广东高校美术教育40年来的成就与发展以及不足与期待。


研讨会现场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王永(下面简称“王永”):在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我们聚集一堂讨论广东高校美术教育这一话题,首先感谢来参加研讨会的肇庆学院领导以及广东重要高校的嘉宾与专家。

广东高校美术教育的话题很大,从国际发展层面来讲,按照目前我们国家所发展的高度来说,国门越开越大,我们将会与国际潮流融合度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潮流中类似领域话题的影响与借鉴。从国家层面来讲,我们定位在新时代,那就面临着很多新观点以及产生了很多新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这个回信表面上是对中央美院百年校庆的祝福,实际上背后蕴含着全民美育需要提升到一个高度。提高全民美育靠什么?需要非常高质量的美育师资队伍,而这正来源于高校教育,这就是高校所面临的新责任与新任务。

缩小范围来说,高校美术教育是一个区域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以我在美协工作的视角去看,广东美术几十年之所以可以持续繁荣,是一代又一代新的美术家成长起来,这是广东的优势。新人靠什么成长,靠的也是高校美术教育发展。近观近几年的国家大展,都可以看到入选的几乎都是高校的老师或者是高校美术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希望大家可以就广东高校美术教育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广东省美协专职副主席王永主持研讨会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非常高兴可以回到我人生第一次工作的地方——肇庆师专,我一直认为肇庆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从20岁毕业之后就在这里工作,我与薛国庆老师、莫肇生老师曾经一起在这里奋斗。我1984年到肇庆工作到现在35年间,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的35年。那今天在肇庆学院回顾高校美术教育的过去与展望未来,我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在2010年中山大学教授新春会议上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把学科构建比喻成一支特混舰队,中山大学就是一艘航空母舰,但我们也不能小看和埋没美术学科的存在,而美术学科起码也是一艘反潜驱逐舰,缺它不可,它存在于极其独立的学科位置。在当时我与另外一个老师是仅有的原来是美术学领域到中大教学的老师,所以自然而然就带有学科比较的目标。

我在广州美术学院为研究生入学讲座的时候,题目与广州美术学院原教育学院院长龙虎曾经做过的讲座题目是一致的,叫“美术学院的知识传统”,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美术学院是从何而来的,它到底具有什么知识,它是如何形成和传承的,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是如何面对美术知识的未来?当时我希望从本科毕业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去弄清楚他们所承担的知识传统的来源和位置。我们今天讨论“美术学院”,但必须要理解清楚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美术”是现代美术,这个概念是贯穿整个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五四运动的时候称之为新文化,现在可以称之为以现代为背景的文化,区别于原来20世纪以来的中国传统,我们很有必要先把概念弄清楚。这个月国务院发文提到要“复兴传统”,复兴传统要成为我们的重要国策来对待,20世纪100年就是在不断解决一个主题——什么是现代?什么是传统?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文化就是在解决如何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有传统,或者说如何做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现代美术的开端是我们的前辈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清代以来,广东是唯一一个被允许与西方接触的地区。我一直在极力区分一个概念:现代美术并非诞生在三百年前,而是诞生在20世纪,因为20世纪背后有一个民族国家,在这之前没有民族国家。所以需要理解的是,在中山纪念堂出现的时候才有现代美术——此时才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出现。现代国家赋予了我们文化要求,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前后,我称之为“民国十字路”,从当时以表征国家的建筑来观察,我们大概有四个选项:一、退回传统:按照梁思成先生的说法,就是退回中国式,固有式。二、走向现代:在1920年代的中国人所理解的“现代”不是20世纪的现代,实际上是西方古典。但是这两条路都走不通,我们无法退回传统,那就没办法变成现代国家,但我们又无法直接走向现代,现代与中国的固有传统发生冲突,所以产生了另外两个选项——中西结合偏传统与中西结合偏西方,这两个选项就成为了后来我们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和道路。吕彦直先生在设计中山纪念堂的时候,他就采取了折中方案:中国宫殿式重新组合加以适应内在的现代,可以认为这是20世纪的解题方法——我称之为“民族新古典主义”,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观察音乐和美术

在广东美术馆很多次研讨会上,我还提出了一个概念“视觉西化”和“视觉汉化”,就以20世纪初期美术学院(美专)成立的阶段来讨论四个典型:1、以徐悲鸿为代表,以母国文化传统的方式吸收西方文化,他取回来的“经”是西方古典;2、以赵无极为代表,留学并定居于西方,是代表东方的西方;3、以林风眠为代表,学习西方现代,在返回中国后,与徐悲鸿相比,林风眠偏离了母国传统,成为了母国文化中的他者文化;4、以吴冠中为代表,从西化到汉化,把在西方学回来的文化进行“中国化”。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转型如何选择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使命问题,所以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选择相关联,如果他无法适应或者背离这个选择,那就会出现问题,无法用统一的价值观来解释。所有文化都在特定条件下的适应,很难跨越历史。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去讨论美术知识的背景:1、中西背景。今天的“中”都是在“西”的存在下创造构建出来的,如中医、中式服装。2、中西框架下出来的现代与传统,换句话就是现代人所塑造的传统,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离开现代的传统,今天的传统必须是要在现代的意义上。3、20世纪的阶级理论框架左翼和右翼,在不同的时代下政治框架一直没有消退,现在正在以新的形式出现。所以这三个框架基本决定了美术知识的传承。

今天在讨论美术学院的时候,还需要留意美术学院背后的两个价值体系,我七、八年前为《上海东方早报》写专栏的时候写过关于“四大资本的价值博弈”,在这个价值体系里面主要就是两个价值体系,一个就是以我们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可以称之为“金字塔”体系,是向文化的高峰攀登,它既是核心向内同时也是有文化边界的,有你我之分。第二个是全球化文化模型,是“流动”体系,文化没有中心,四处流动,流动型文化背后实际上是市场和消费。近看三十年的美术学院体系的变化恒定于这两种体系之中,“金字塔”体系文化形成了美术学院基本的教育传承,“流动型”文化形成了最近二十几年的当代艺术,这两者都是并存的,相互渗透。在观察这两种体系变动的时候,反过来就可以考察当下美术学院的知识体系构造。

现在的美术学院可以分成“墙内美术学院”与“墙外美术学院”,前者就是在美术学院教育体系之内,后者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被认可的各种不同教育形式。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未来的布局和学科方向应该也是渐进于我刚刚所提到的框架,我的建议是希望“墙内美术学院”更多地把“墙外美术学院”或者“流动型文化”的优势纳入教育体系中,当我们抱有开放态度,那我们的文化就有生命力。这是我对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发展的一个判断。

还有一个地缘与文化的关系,肇庆所处的地理位置注定它是被独特的地缘关系所建构出来。广东之所以拥有独立性,是因为它的双重性,首先它是边缘的又是对外开放的,是与整个珠江水系的地缘性有很大关系,而肇庆正是这个珠江水系的一个节点,拥有水系的地缘关系。我参加了肇庆府城规划数次,因为肇庆独特的历史传承,在目前大湾区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在保有开放性的情况下,还需要把目光转向文化传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核心的观念也应该成为肇庆学院美术学院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依托肇庆学院自身的多样性,成为肇庆学院打造的重点,这也是应和了国家文化发展的总战略。

最后一点,当代美术教育今天走到了新的分水岭,中西框架和传统现代框架在20世纪以来此起彼伏,要不就是“我们”战胜了“外部”,要不就“外部”战胜了“我们”——这是一个假想敌框架,在分水岭上我们应该放弃这个假想敌框架,以包容的态度同时并进。我们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全球化,什么是中国化,在过去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向西方取经,而现在是不是到了我们自身文化壮大的状态?这一点我觉得是历史必然,需要交给当下以及下一代人的任务,但这也是我们与下一代人的幸运、机遇与挑战,希望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能做出好的表率和回应。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发言


王永:冯教授在学理上把今天的话题提升到很高的高度,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再结合肇庆学院的情况进行分析。在综合性院校中,美术专业处于什么位置?冯教授以形象直观的比喻给出了一个答案,突显了美术学科的重要性以及独特性。同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追求传统文化,保有传统文化。而以“流动型”文化体系与肇庆学院的区域位置和发展情况进行结合,实际上以开放的态度提升生命力,无疑是一个很关键的建议。

嘉应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志祥:第一次来这里是在2014年嘉应学院师生作品展来到肇庆学院展出,当时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就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关于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近几年的发展,我始终关注一个问题——“人才”。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这方面特别突出,我也一直在寻找答案。首先是学校与学院领导班子的重视;第二个就是冯教授刚刚在全球化的宏观上的解答;第三是教师的学识与人格魅力,不仅仅是美术技法上的教学;第四是社会的关心;这些造就了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在广东高校美术教育的地位。从申硕到几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专业,近几年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势头正猛。


嘉应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志祥发言


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巨云和:肇庆学院得天独厚,我们和嘉应学院、肇庆学院基本属于同类学院,从现有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各方面的条件来说相差不大,但是可以发现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近几年的变化很大,在同类项目、重点学科建设、硬件配置等方面已经远远领先。在美术学科方面,除了艺术楼教学单位外,还配备8000平方米的美术馆,以后还将建设新的美术馆,这在同类院校内是很少见的。从目前的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状况来讲,就可以看出弱点所在——教学框架、师资队伍、知识水平结构、艺术教育等如何跟上文化需求,目前的美术教育内容和课程配置是否与现实需求相接近,这些都是高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基础教育、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我们的课程设置调整步伐滞后,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制约了课程设置需要达到的目标。

王永:课程内容与课程配置如何匹配时代的发展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培养美术家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第一重要任务,课程如何符合新时代的需求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黄振伟:韶关学院与肇庆学院是兄弟院校,肇庆学院的教学成果在粤西粤北边远地区高校中具有代表性,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美术学科的发展比肇庆学院要晚,我们在90年代进行了学科改革,以设计专业为主。但是近几年在观察摸索中发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宜在地方院校发展,这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正在摸索如何回归以师范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以地方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原因在于地区中小学缺乏美术教师队伍。在观察了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工作室、创业基地后,给予了我们对未来教学方向的启发,并且寻求政府与社会资源对学校的支持。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黄振伟发言


王永:设计专业在不同学校应该如何发展,是否应该回归到师范教育方向,这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很好。

肇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冠华:院庆40年,改革开放也是40年,是一个机遇!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是广东最先开设美术教育的院系,相比于一线城市所接收的强有力文化冲击而焦躁不安地发展,肇庆的教学更偏向于有自己的速度而从容不迫,但是也要避免传统的惰性。

肇庆所处的西江流域有着自身的西江文化,利玛窦与肇庆的结缘以及肇庆是粤语的发源地等深厚文化内涵,在今天我们追求中西方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应该提倡文化自信。肇庆学院美术学院40年来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不断改革,这种改革就需要不断引进多样化人才。美术教育形式多样,这也正需要吸引国内外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美术学院涵盖传统美术与设计,目前申硕也是以设计为主方向,以“新师范,新工科”为目标,强化设计教育,现代设计教育就是多学科融合。


肇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冠华发言


仲凯农业工程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李绪洪:肇庆学院美术学院与其他学院不一样,有一个原因是这里有端砚。第二个原因是地域性,产生了其特有特定的工艺美术学科,这个学科就定位在肇庆。第三个原因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支持。第四个原因是教育变革的关键时期成为美术学院的机遇与挑战。


仲凯农业工程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李绪洪发言


王永:肇庆学院近几年的影响比较大,从今次的研讨会和展览可以进一步提升其美术教育与专业创作。肇庆学院的美术教育有很大优势,因为是全省第一家开办美术系的学校,专业创作最近的亮点就是李小军老师在全国美展获得铜奖,再加上肇庆学院美术馆这几年在广东美术业界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可以看出美术学院的多元化、多角度地发展,多方位全面地提升美术学院的影响。

嘉应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冯百常:此次来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我发现其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才辈出;2、师资力量交融发展;3、学科建设越来越优化,与肇庆学院美术馆共同发展;4、工作室制度的优势;5、在大湾区发展优势下的师资与生源国际化。

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乔志强:第一个,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办学历史深厚,美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领军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很大影响。重点在于,这些优秀校友资源能够回馈母校,这是其他兄弟院校所缺乏的资源和条件,这与美术学院多年的办学教育与师资资源分不开的,同时这也起了一个表率与标杆作用,非常值得同类型的地方院校学习。第二个,专业性高校美术教育与社会大众美育之间的关系,在目前提倡美育的大趋势下,前者应该对于大众美育有所作为。但是以我目前的观察来看,美育暂时还仅限于专业院校内得到大量的资源,大众美育受到的关注还不够,就像对校内的其他学科的老师与学生的辐射度还是欠缺的。我们的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中小学美术教师做准备,还有关高校老师的专业素养问题。很多老师都是来自专业艺术院校,他们的关注点大部分在专业和个人创作方面,他们作为大学美术老师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职业情怀,其责任担当意识还是有所欠缺的,这就需要大众的参与,专业人才要对大众适当引导和传播。第三,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评价机制问题,如艺术类创作成果很难对应综合性大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专业发展,如果大家开始有共识,能够出台行业标准,或者会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学识成长,进而再反馈到美术教育上,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肇庆师专毕业生代表莫肇生:作为肇庆师专第一届毕业的学生,我见证了美术学院40年的发展,当初学校开办美术专业,只有三个老师,学院能发展到今天,取得这么多成果,与学校的大学理念和整体思维走在时代前列是分不开的。我们1979年在“文革”后能上大学读书是很开心的,与现在的学生不一样,那种情况下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我们学校也有幸请到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老师们都很敬业,这里就相当于广美分校,能让学生学到最好的美术知识。所以当初肇庆师专的美术系能走在全省前列,一是与它在广东省最早创办美术教育专业有关系,二是因为师生关系前所未有的融洽,那时候学生很勤奋,教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奠定了它作为广东美术教育先锋的根基,一直发展到现在,成就了今天。除了美术教育专业,这里开办的设计专业也是全省比较早的,当时省内只有广美有设计专业,在设计方面肇庆师专也是走在时代前列。一个美术学院能否领时代先锋,与它是否把握住时代脉搏有很重要的关系,在建院之初,它把握住那个时代的人才,所以把握了先机。而在当下,美术学院应该思考如何再一次地把握时代脉搏,领时代先锋,这是这一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王永:莫肇生在发言中提到,当初肇庆师专条件并不好,但学校敢于开办美术教育专业,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对于我们、对于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是一种一刻都不能忘记的财富,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同时我们期待美术学院能再一次引领时代风气。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李小军副院长这几年在漆画方面取得非常大的成绩,希望他能给我们分享一些经验。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小军:美术学院的漆画艺术在近几年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这得益于美术学院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美术学院现有19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都有一个负责人。工作室教学主要解决学校在扩招以后,我们在普及教育后,对于一些在素描、漆画、版画等各个领域有浓郁兴趣的学生,工作室会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多参加展览,多出成果。当然,工作室的发展离不开学院、学校的支持。漆画工作室刚起步的时候非常艰难,我专门去清华美院访学一年学习漆画,漆画工作室的建立需要很多设备和场地,为此学院和学校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给予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省美协在肇庆学院美术馆举办了第五届、第六届省漆画作品展,展览扩大了工作室的影响力。除了各方的支持,我们自身也很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我们现有3、4位专门的漆画老师,同时通过举办漆画高研班,把身边的老师带动起来,目前学院有8位老师会进行漆画创作,他们每年都有不少作品入选全国展览及省级展览。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高水平活动扩大影响力,如我们举办过两届面向全省的漆画高研班,同时与教育局合作为地方培育了大量的漆画人才。今年3月还举办了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创作研讨会,这种国家级学术活动对推动学科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总而言之,工作室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漆画团队,加之领导的支持,各方面工作都开展得非常顺利,工作室教学有利于推动美术专业发展。

王永:李小军老师的工作室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美术专业的模式。近几年,肇庆美术馆通过一系列的展览,提高了美术学院、肇庆美术在全省的影响力。罗秋帆馆长作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希望他为我们分享一些经验。

肇庆美术馆馆长罗秋帆:我一直将肇庆学院美术学院与肇庆学院美术馆看作是一体的,两者一荣俱荣。我从肇庆师专毕业到留校工作,至今已有36年,我见证了学院的发展,我一直以母校为荣。明年美术学院即将申硕,这对美术学院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也非常重视,这次美术学院40周年展览及相关活动就是申硕的前奏。我在申硕里扮演的角色就是继续把展览做好,把美术学院40年的发展脉络梳理好,把美术学院的艺术成果通过展览推向全省,进一步扩大美术学院的影响力,进一步配合美术学院,共同推动美术学科的发展。

王永:这几年肇庆学院美术馆发展很快,从一座高校美术馆到市美术馆,并举办了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为一个地方高校并不容易。美术馆与美术学院是一个整体,双方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在不同的着力点上共同为美术学科的发展出力。请美术学院梁善院长为我们分享美术学院的发展经验并作总结。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40周年院庆活动于美术学院而言,既是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同时值此活动规划下一阶段的发展,现有的成果于我们而言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我以前也是师范专业毕业,也曾当过小学老师,我很清楚中小学老师在学校面临的境遇,我个人对美术教育思考了很多,尤其对一个要当中小学老师的大学生需要配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思考良多。我2013年当了美术学院院长后,开始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规划,集中老教师、骨干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觉得目前培养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不太适合现行中小学教学,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美术学院这40年成果很丰硕,尤其是近几年,师生获奖很多,这些成果的得来,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对此我想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得益于我们有漆画、版画、雕塑等19个工作室,工作室教学模式对推动学科发展起到很大作用。第二,美术学院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从1979年创办之初就具备的精神,从升本到申硕,我们都依靠这股精神,有了这股精神的支撑,我们将以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将美术学科挤到全省前沿。第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以李劲堃、莫肇生等第一届毕业的学生为模范,他们求学时艰苦奋斗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传承。第四,永不停步,追求卓越,我们面对成绩不会沾沾自喜,而是不断正视问题,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我们的教学模式以前是和广州美院一样,注重“一专多能”,但“一专”很难做到“多能”,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更需要大学生具备“多能”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们就将教学模式改为“多能一专”,先“多能”,再“一专”,先让学生建立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再通过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一专”,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工作室的学习精于一个画种。我们的工作室采取的是末位淘汰制,所以能留下来的都是对专业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六大专业每个学期都有四周的时间让学生跨专业选修其他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第五,普及美育,培养艺术受众。我们通过开设美术公选课以及双学位双专业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普及美术教育。同时,我们也通过“协同育人”与政府、企业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培育学生。我们与教育局签订了“雄才培养计划”,每年让几十名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到各中小学进行教育实践,普及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培养大量的美术欣赏者。我们的工艺美术专业主要就是针对肇庆的端砚行业和玉雕行业,让专业真正做到服务于地方经济。这些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我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王永:梁善院长对美术学院的发展做了很到位的总结,与我们分享了很多教育教学模式。希望美术学院在今后的发展中能以今天的成绩为基础,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