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教育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精彩回顾】张东讲座“有我之境——林丰俗山水画图式的意象营构”

10月29日下午,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东在肇庆美术馆举行了一场名为“有我之境——林丰俗山水画图式的意象营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主持,张东教授以讲座以及现场导览的方式为到场的听众讲述了他的老师林丰俗丰富的艺术世界。


讲座由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主持


讲座主讲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张东


以下为张东讲座的主要内容:

今天讲座的主题“有我之境——林丰俗山水画图式的意象营构”里面有个关键词“有我之境”。我为什么用“有我之境”来概括林老师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有我之境”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如“泪眼问花花不语”是带有情感色彩的,有一种人的主观情感在里面,林老师的作品融进了自我情感及个人的生活经历等各种因素,有一种人文情怀,所以我把它定义为“有我之境”。

我将林老师的山水画图式按时间段和风格分成四个阶段:一、师法传统,尚法状物,以宋法为理,元法为韵,明清为意趣;二、以造化为师,营造笔墨语言形式的在场性视觉体验与心灵感悟;三、意象营构的典型化,深化图像的象征意义;四、“有我之境”的多重迹化。

第一个师法传统的阶段是他读大学及大学刚毕业的时期。这时期的作品有些会比较接近黎雄才早期的写生风格,这种风格源自宋画。在山水画教学里学习宋画是作为一个基础的教学阶段,尤其是山水画专业,这是必经之路。林老师在这个阶段各种表现都达到一个成熟的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以造化为师,他在肇庆工作生活了18年,在这期间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去鼎湖山、羚羊峡等地写生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他把视觉感受跟心灵感悟融在一起,他的作品不是干巴巴的。回顾上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特别注重山水画写生的阶段,包括岭南的关山月、黎雄才,以及北方的李可染等画家,他们那个时候都非常注重以写生去体验生活。他这个阶段的作品除了带有一定的岭南基本图像的建构方式以外,还吸收了李可染等人的墨法。

第三个阶段就是意象营构的典型化,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把一些图像意义深化,产生了一些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象征性作品。他的《木棉》是一张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这张画以勾线填色为主,它去掉了后面空间所有的繁杂,把这木棉以肖像式的造型呈现出来。再如《大地回春》,好像经过冬天的寒冷后突然春天到来的感觉,这个作品带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

第四个阶段“有我之境”的多重迹化主要是指他在晚年所做的创作,这个阶段的创作主要分三种,一种是田园风格,一种是以自然山川物象为主题的创作,还有一种是融入了很多人文情怀的创作。很多评论家把林丰俗定位为田园画家,我觉得还不够。除了田园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岭南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创作内容的,它强化了岭南文化符号这种指向,同时构建出一种图像视觉形式的转换。从关山月、黎雄才等老一辈艺术家之后,林老师所构建起来的是一种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岭南山水风格。此外,还有一部分是以心观物的,它是以人文情怀为实景创作的一种方式,它把传统技法作进一步的提炼,由注重空间的深远层次转换到注重平面性的构成方式,使画面效果更趋向于比较纯粹性的一种表达,使笔墨语言的表现力能够回归到一种主观的情感表述。

我将林丰俗山水画意象的营构方式分为三种:一、从物象到意象——形象的符号重塑;二、从实景到画境——笔墨语言的转化力量;三、从“物观”到“心观”——艺术和人生境界的合一。

从物象到意象。每一件物品,每一个景物,它都是一个单独的形象,我们只有把单独的形象理解深刻以后,你才会品味到物象在中国画里一种应有的状态。林老师画了大量的速写,对很多单独的形象进行描绘,像一些物件、猴子以及树的形象,他非常注重每一个形象独立的存在价值。在他的教学当中,他很注重对这些单独物体的教学建构,在我的学习过程中,他非常强调速写的训练。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他曾要求画100棵树,画树你随便去勾是很简单的,但是你如果真正要做到画出不同树种的结构,不同的精神,以及不同的笔墨呈现就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会把物当人来画。他经常强调一棵树是有精神的,一棵树或是其他简单的物象通过他个人语言的表达,便形成很有个人风格的一种造型特征。一朵花、一根树枝等简单的符号形象,他都做了非常多考究,一些简单的物象包含了他个人深刻的理解。他的代表作《木棉》,所画的那棵木棉长得并不大,非常普通,但是林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形象符号经营出一张代表作,它就是从非常简单的速写转换到一张典型作品。这张《木棉》采用了勾线填色的方式,在传统山水画里勾线填色大约出现在唐代,带有一种绚烂的装饰之美。林老师是从唐代的绘画精神里吸收营养,所以画面非常绚烂,表达一种从容自信、一种伟岸的精神品格。画面没有太多的内容,它只有一棵树,后面的空间几乎不画,非常宁静,非常纯粹,所以它的典型意义在于图像符号的纯粹化。这个图像具有非常明确的象征意义,木棉花也称为英雄花,他通过树的形象把它人格化,体现出一种精神气象。所以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形象符号重塑阶段,很多代表作都出自这时期。

从实景到画境的转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每个画家都必须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你画得好不好完全是靠笔墨语言的转化。形象符号是构建起来的,水泵、猴子、花,这些都是一个单独的形象符号,这些符号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特定的空间。速写都是通过形象符号的组合,产生一种特殊的空间。每一个符号的叠加会形成一个总体的空间状况,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小景,他会随时记录下来,写生他就是一边走一边画。

“物观”到“心观”。他对艺术是很执着的,他画一处景物就会深入去了解、去体会这个地方,用他的行动将整个身心融入到自然界,他艺术和人生境界是合一的,一张很平凡的景物都会包含一种自我情感,呈现一种艺术境界。《桃花矶》表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非常美,但他已经超越了这种一般的梦想。画桃花源很多人就会画座山,但这张作品已经走向非常空灵的状态,没有太多的山,只是纯粹表现桃花的形象。这里面他一直在画他自己,他把自己融到这个画面里。这是一种人生和艺术的合一,桃花源的境界表达了他自由的心境,体现了他的精神感悟,这是一种“有我之境”,这个作品浓缩了他对绘画所有的理解。

今天所讲的就是林老师从年轻时候到后期的一种转变,他风格的转变,到成熟的过程,再到他把自我的心灵感受融到绘画里,整个转变过程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创作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张东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张东为大家进行导览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张东为大家进行导览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张东为大家进行导览